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的扎实理论基础、系统的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从事行政管理和相关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品行端正,身心健康。
2.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领导和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遵守法律法令,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学术品质。
3.熟练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和行政管理领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行政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具有较高分析和解决行政管理和政策问题的实际能力,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需要。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对外进行交流和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二、研究方向
1.地方政府治理
2.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
三、学制与学分
学制一般为三年。学生应当在学习期间按照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学分,总学分至少45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39分,必修环节不少于6学分。因故不能修满学分或未完成学位论文者,可延长至4年。
四、培养方式
1.课堂教学。本专业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授课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培养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为原则,突出学生参与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硕士研究生在深入掌握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导师负责制和导师组培养相结合。学院在每年10月中旬,通过师生互选方式确定每位硕士生的指导教师,报研究生学院备案。同时成立专业导师组并确定负责人,协调各环节的培养工作。导师组主要负责对研究生的阶段性培养和考核、指导,负责本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质量。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科研和思想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研究生要结合自己专业及研究方向,进行社会调研或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五、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三大类。其中学位课为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非学位课为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选修课从第二学期方可以选课;每学期的学分合计应控制在11至15学分之间;第四学期为学位课与非学位课的重修学期,也是未修满选修课的学生集中选修的学期。具体课程设置信息见附件。
2.个人培养计划
新生在入学第一学期期末,根据本人实际,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对学习科目、时间、选学课程达到的要求、指导方式、考核期限和方法、科研要求等作出具体规定,并认真执行。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本人保留一份,同时报学院和研究生学院各一份备案。
跨学科入学的研究生需补修《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本科阶段的课程。补修形式是面试并决定录取后告知其提前自修,入学考试合格后不再补修;不合格者在第一学期可通过网络课程或跟本科生班学习,期末随本科生一起考试。补修课不单独计算学分。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基本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更多地采取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注重研究生个性的培养。
考核方式: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要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者,方可继续培养。其中,学位课一般采取笔试形式(开卷或闭卷均可)进行期末考试,以60分为合格,课程成绩评价计算学分绩点。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一般为论文(方法技术类课程除外),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类,合格成绩按85分登记,对应相应绩点为4.5。平均学分绩点应达到2.5,方能获得授予硕士学位资格。学分与绩点的具体换算办法详见《吉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院关于2014级研究生课程管理的若干规定》。
六、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含科学道德与学科建设)。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参加学术活动的次数不得少于6次,计1学分。
2.实践环节。社会实践或专业实践在第四至第五学期进行,不少于2周。社会实践或专业实践结束后,学生需向导师提交社会调查报告或专业实习报告。本环节计2学分。
3.科研学分。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至少1篇本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署名为吉林财经大学且为第一作者或与导师合作的第二作者,计2学分。
4.文献阅读。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阅读书目(见附件二),考核方式为上交读书笔记与读书心得,计1学分。
注:必修环节不参与绩点计算。
七、学位论文
学生在第三学期初与导师充分交流,确定选题,并着手撰写开题报告;第三学期末培养单位组织开题报告会。第五学期初完成论文初稿,并继续论文修改;第五学期末进行论文检测,并进行预答辩。第六学期开学前两周,提交论文定稿,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并组织论文盲审工作;5月中旬毕业论文答辩;答辩后定稿需再次检测;6月中旬授予硕士学位。
八、本培养方案自2014级研究生开始实施。
附件一: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课程学分:39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开课 单位 | 备注 | ||||||
1 | 2 | 3 | 4 | ||||||||||
学位课 | 学位公共课 | MAST61081401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 | 18 | √ | 马克思学院 | 专题讲座 | |||||
MAST61101401 | 第一外国语(上) | 3 | 54 | √ | 公共外语部 | ||||||||
MAST6108140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36 | √ | 马克思学院 | ||||||||
MAST61101402 | 第一外国语(下) | 3 | 54 | √ | 公共外语部 | ||||||||
学位基础课 | MANA71201401 | 公共管理理论 | 3 | 54 | √ | 公管学院 | |||||||
MANA71201402 | 公共经济学 | 3 | 54 | √ | 公管学院 | ||||||||
MANA71201403 | 公共政策分析 | 3 | 54 | √ | 公管学院 | ||||||||
学位专业课 | MANA81201401 |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 3 | 54 | √ | 公管学院 | |||||||
MANA81201402 | 中、西方行政思想发展史 | 3 | 54 | √ | 公管学院 | ||||||||
MANA81201403 | 公共行政前沿问题研究 | 3 | 54 | √ | 公管学院 | ||||||||
非学位课 | 专业选修课 (至少选3门) | MANA91201406 | 地方政府管理 | 2 | 36 | √ | 公管学院 | ||||||
MANA91201403 | 领导科学 | 2 | 36 | √ | 公管学院 | ||||||||
MANA91201405 | 行政法专题 | 2 | 36 | √ | 公管学院 | ||||||||
MANA91201402 | 电子政务 | 2 | 36 | √ | 公管学院 | ||||||||
MANA91201401 | 行政伦理与行政文化 | 2 | 36 | √ | 公管学院 | ||||||||
MANA91201404 | 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 | 2 | 36 | √ | 公管学院 | ||||||||
跨学科选修课(至少选1门) | ECON01011403 | 财政与税收理论 | 2 | 36 | √ | 税务学院 | |||||||
ECON01061404 | 国际经济学 | 2 | 36 | √ |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 ||||||||
MANA01041406 | 会计实务 | 2 | 54 | √ | 会计学院 | ||||||||
LAW01071405 | 部门法专题 | 2 | 36 | √ | 法学院 | ||||||||
公共选修课 | 见“硕士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程一览”,至少选2门 | ||||||||||||
必修环节 | 学术活动 | 1 | 第4学期结束前 | ||||||||||
实践环节 | 2 | 第4学期初至学位论文答辩前 | |||||||||||
科研学分 | 2 | 学位论文送审前 | |||||||||||
文献阅读 | 1 | 第4学期结束前 | |||||||||||
补修课 | 管理学、行政管理学 | ||||||||||||
附件二: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
一、管理学类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二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刘云柏:《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教军章:《公共行政组织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二、政治学类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2001版。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浦兴祖:《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编写组编写:《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5.燕继荣:《发展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三、经济学类
1.樊勇明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四、法学类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五、行政学类
1.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张立荣:《中外行政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年版。
5.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张锐昕:《电子政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王伟:《行政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美]戴维·奥斯本等:《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10.[美]B·盖·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美]戴德·H·罗森布鲁姆等:《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美]拉塞尔.M.林登著《无缝隙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美]简.芳汀著《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说明:
1.上述阅读书目为本专业各研究方向学生共同的、最低限度的阅读书目。其他阅读书目由各研究方向老师另行指定。
2.上述阅读书目为暂定书目。如有必要,可以修订。
3.阅读和研讨的方式为:个人研读,撰写札记(或相关论文);集体报告,共同研讨。
4.书目版次可选择最新的版本。
学院电话:0431-84539234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学院微信公众平台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